English    中文

商事法律
首页/ 商事法律/ 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
做好风险识别 冲出合规困境
发布时间:2018-11-14 发布者:管理员

  经济犯罪在全球范围内从未真正消除,随着技术进步和经营环境的变化,经济犯罪的类型和手段正在悄悄变化,全球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防范和甄别手段。

  日前,中国贸促会商事法律服务中心举办的全球经济犯规调查带来的风险甄别启示专题讲座上,普华永道中国/香港法务会计服务部经理王维和普华永道中国/香港法务会计服务部咨询业务总监王铮铮介绍了企业在境外运营的合规困境、如何做好风险识别以及包括舞弊防范在内的企业合规建设要点。

  近期,普华永道进行了全球经济犯罪和舞弊调查,来自123个国家的7228名受访者参与了该调查,50%的受访者任职于高管层,10%的受访者来自政府/国有企业,42%来自上市公司,45%来自私营企业,55%的受访者来自超过1000人的大型企业。调查显示,59%的首席执行官同意或非常同意公司目前面临越来越大的来自个人领导层行为失当的压力。只有54%的全球组织表示在过去的24个月进行了一般舞弊或经济犯罪风险评估,而31%遭受舞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经历过网络犯罪。其中,25%的受访者不知道存在正规的道德规范和合规制度,也有38%的金融服务公司尚未在其全球范围内进行反洗钱/打击恐怖融资风险评估。

  王维指出,资产挪用以及贿赂和腐败是中国企业面对的首要问题。调查显示,63%的中国企业或组织在过去24个月内经历过经济犯罪。44%的受访者表示,最具破坏性的经济犯罪直接成本超过100万美元,68%的负责人在过去24个月内曾被要求行贿,69%的负责人认为他们在面对行贿的竞争对手时失去了机会。所有舞弊行为中,59%是由组织内部的人员实施的,且只有8%的公司表示他们预计未来24个月内网络犯罪将成为对其业务最具破坏性的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中国数据和全球数据的比较发现,更多来自中国的受访者认为,舞弊和经济犯罪事件的调查及应对成本高于经济犯罪造成的损失,与全球多数企业经营者的想法相反。“很多企业在衡量经济犯罪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时,仅关注罚款等当下产生的数字,忽视了声誉、品牌影响力、公司股价、员工士气、领域内的商业关系及与监管机构的关系等。”王维以企业声誉为例表示,很多时候公众的容忍度远远低于法律,一旦企业有涉嫌违规的行为出现,就会给企业声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可能让企业从此一蹶不振,损失惨重。

  此外,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内部还缺乏主动发现经济犯罪的手段。“企业文化、检举热线、员工培训等方式既能节约成本,也能有效发现犯罪,是中企应重视的防范方式。”王维说。

  关于如何做好合规建设,中国企业面对着一些困难。“专业性人才不足、缺乏对合规人才的培养机制,法律环境不成熟、监管执法不可预期,管理层凌驾、为‘业务’让路,外部环境压力,风险甄别系统过多经常错报,流程设置复杂、涉及部门过多、无人‘买账’等都是中国企业中较为棘手的难题。”王铮铮指出,对境外运营企业来说,可能还将遭遇总部政策、内控与海外业务之间存在差异,地域差异导致合规监管成本大、时效性低,信息不对称导致合规监管失效,法律、文化、政治环境差异等种种事项。

  “企业在初入陌生市场时,既要给予企业管理层充分的信任,激励其开拓市场,也要把握好监管力度;企业与第三方合作前应进行深入的尽职调查,合作中对其进行长期、有规律的跟踪和定期的审计,进行风险把控。”王维强调,中国企业在海外参与特定项目时,还应在项目管理方面做到账目清晰、权责分明。曾有一家央企在非洲的某国,进行矿产投资,帮助该国修建矿场。一直工作了几十年,矿场快要建好了,当地政府突然换届,不允许外国人修建矿场。企业要求政府赔偿之前投入损失时,才发现企业投资账目非常混乱,发票、合同、报告等证据都不齐全,直接导致审计结果对企业非常不利。

  同时,中企海外投资时来自外部监管机构的执法风险也不容忽视。“比如一家靠网络操作国际港口或国际机场业务的企业,面对监管机构的网络禁止要求,将损失惨重。又比如中美贸易战期间,一家跨境企业突然发现自己的海外交易无法用美元结算,排查了很多天才发现是此前企业为了扩大宣传,在网站主页上介绍公司的业务范围处,提到了朝鲜。虽然实践中未与朝鲜企业有业务往来,一样受到了美国的制裁,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巨大影响。”王维表示。

  会上,王铮铮与在场企业分享了相关法律实践中得到的启示。

  首先,加强合规文化建设。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反舞弊领域中的风险甄别技术运用很高,但效果达不到预期,可能出现错报的情形。因此现阶段企业应侧重加强对人的投入,而不是技术。同时,对高管的可能犯罪行为进行预测,建立开放、坦诚员工沟通机制。

  其次,企业定期进行风险评估。科技变化飞速,市场环境日新月异,每个阶段企业的业务有所不同,犯罪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风险评估工作也应与时俱进。数据显示,中国约有29%的企业认为网络安全对企业具有很大威胁,但仅有8%的企业着手做了网络安全相关的风险评估,我国企业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进行。

  最后,建立危机应对机制。如果企业把平时一些小的举报事件都能当做危机来管理的话,当面临真正大的危机时会更加胸有成竹。企业应令跨境监管质询成为企业常态,让领导层拥有“前瞻性”的调查能力,让企业员工拥有合规的“肌肉记忆”。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