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大咖说|会议,是社会经济“发声”的载体与平台
发布时间:2021-08-02 发布者:dingjing
来源:中国贸易报
7月1日,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今年年初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同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值此盛时,笔者愿与业界共同回顾我国会议业发展历程。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个国家、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大革新,总结回顾会议行业发展史,从中探究发展规律,增强未来行业的预见性和创造性,正当其时。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次里程碑事件的产生都伴随着会议,会议是社会发展进程的发声、表达和载体;会议业是社会发展进程的映射、引领和平台。由于会议行业数据和信息记录的限制,笔者仅对新中国成立后会议业发展进行回顾。
1949-1989年,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初登世界政治舞台,中国代表开始出现在国际会议中,国际会议开始在中国召开,中国会议业进入起步发展阶段。
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下,国内会议数量很少,占据主体地位的是政府会议和事业单位会议;数量有限的国际会议均为纯粹的政府行为,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例如,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第一个国际会议是当年11月16日召开的“世界工联亚洲澳洲工会代表会议”,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是1964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北京科学研讨会。
直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方针,我国开始放开对国际学术会议的管制,但仍对国际政府间会议严格控制,国际会议起步缓慢,企业会议和活动开始频繁出现。但由于硬件设施不足和专业服务人员匮乏,成为当时会议业发展最大的瓶颈。直到1985年,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成立,宣示了国际协会会议进入中国从此有了官方的渠道。
1990-2007年,我国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占世界比重持续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会议业迎来稳步发展阶段,国际会议开始大量落户中国,国内会议和活动活跃,会议业具备了产业经济贡献价值。
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办,这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赛事。继亚运会后,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1996年世界地质大会、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国际大型会议的相继举办,让世界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国际会议开始大量纷纷选址中国。与此同时,在国际会议的带动下,国内会议活动开始活跃起来。
这期间有两件关键性、标志性的大事。其一,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附件九》将中国会议和展览服务列入全面开放范围。这在当时引发了国内关于会展产业保护问题的争论。现在看来,此举对中国本土的会议和展览组织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促进作用。其二,2002年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GB/T 4754-2002),“会议和展览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913个行业里有了正式地位,行业代码L74911,预示着会议业具备了产业经济贡献价值。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9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超过美国、日本贡献率总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中央。期间,中国会议业经历了快速爆发和整顿提升、进入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在带动全球会议业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同时,也彰显出会议业平台在服务国家公共外交中的重要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相继成功举办后,中国会议业更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会议数量、产值、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组织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北京、杭州、深圳、上海、成都等城市陆续成为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会员城市,更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会议领域的影响力。
直到2012-2014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后,会议业陷入低谷期。但随着会议行业内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会议业实现了从重规模向重质量的关键性转变。在会议业向着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为主场的外事活动越来越多,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国际峰会移师中国。国际性峰会秉承“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外交理念,体现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传递中国信心”的外交战略,成为凸显中国话语权的重要舞台、多边沟通的载体及平台。
2020年初,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不仅对全球贸易往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的冲击和影响,也给全球会议行业带来沉重的打击。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中国成为全球疫情防控的最大贡献者和引领者,也成为了会议业最先复苏的国家。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下,中国会议业不仅实现了实体复苏,更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赋能优势,开启了会议业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格局的新阶段。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与时俱进,则历久弥新。